你好,欢迎访问四川特产网! 四川特产有哪些?尽在四川特产网 www.sctcw.net | QQ热线:48555378

位置:首页 > 特产目录 > 绵阳 > 绵阳北川县 > 北川县民俗文明

北川县民俗文明

2020-10-21 14:53:51

绵阳北川县民俗文化
北川县民俗文明由四川特产网采编:四川特产网提供禹的传说,羌年,羌戈大战(羌族古典叙事长诗),羌族碉楼营造技艺(北川),羌族水磨漆艺,羌绣传统刺...

北川县民俗文明

 

 

禹的传说

 

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

 

  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向藏东高原适度的平地峡谷地带的北川羌族自治县,是我国羌族最次要的聚居地,是全国独一的羌族自治县,从属于四川省绵阳市,距离省会城市成都160公里,距离中国科技城绵阳城50公里,辖22个乡镇,总人口22万人。北川于北周天和元年建县,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在封建社会,长期由当地土司治理。1987年1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赞同北川按多数民族县看待,2003年7月6日,国务院赞同树立北川羌族自治县,同年1

 

 

羌年

 

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

 

  “羌年”是指产生并传播于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境内,幅员面积2869平方公里,东接江油市,西靠茂县,北抵松潘平武县,东经103044’至104027’,北纬31049’至32013’最高海拔4769米,最低海拔540米,相对高差4229米,属北亚寒带潮湿季风气象,气象平和,雨量充沛,四季显著。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北川羌族生存在相对独立的封闭的环境中,因而造成了本人独特的传统文明。在节日庆典方面,便显明地反映了羌

 

 

羌戈大战(羌族古典叙事长诗)

 

省级非物质文明遗产

 

  《羌戈大战》的根本内容是:在遥远的现代,羌人的先人从东南向东北游牧迁移。当其中的一支游移到岷江和湔江下游丰美的河谷台地时遇到了名叫“戈基”的一个部落。其人高鼻梁深目,面黄肌瘦,能征善战。羌人与之几起交锋,屡战皆败,已经到了预备弃地而逃的境地。幸运神灵在梦中启发,乃于颈上帖羊毛作标记,以尖硬尖锐的白石英石为武器,再与戈基人沙场决斗,终于战而胜之。从此羌人得以在岷江和湔江下游水深火热,发展消费,成为“有言语、有耕牧、知合

 

 

羌族碉楼营建技能(北川)

 

省级非物质文明遗产

 

  四川盆地东南部向藏东高原适度的平地峡谷地带的北川羌族自治县,是我国羌族最次要的聚居地,是全国独一的羌族自治县。羌语称碉楼为“邛笼”。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东北夷传》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录。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储存食粮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模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资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

 

 

羌族水磨漆艺

 

省级非物质文明遗产

 

  羌族水磨漆艺,仅传承于中国独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县。北川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境内峰峦崎岖,沟壑纵横,其充足的阳光、平和的气象、充沛的雨量无利于优质漆树的生长,而产于海拔1800米以上的人造生漆则为漆器的制造提供了极佳的原资料。据史料记录,早在西汉期间,北川就以盛产土漆(生漆)而出名。明末清初,北川羌族技师马达兴开设作坊,首创水磨漆器制造工艺,他的儿子马良云将之发扬光大,自此,羌族水磨漆艺在北川地区日渐流行,传播至

 

 

羌绣传统刺绣工艺(北川)

 

省级非物质文明遗产

 

  羌族刺绣是我国羌民族官方手工艺技能,是羌民族传统文明的艺术结晶。在传统手工艺技法和颜色利用上有着显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有着厚重的民族文明内涵,从图案装璜中可窥视陈旧悠久的历史文明。羌族刺绣不仅是一种单纯的装璜品,同时也是独具民族特征的艺术品,它已深深地融入了羌族人民的生存之中,是衡量一个妇女聪明才智的重要标志,是她们用来丑化本人,寄予本人情感和美好欲望的一种重要形式,也经常是青年男女表达美好恋情的订情信物。它集艺

 

 

羌族推杆

 

省级非物质文明遗产

 

#p#分页题目#e#

  羌族推杆,羌语称“吾勒泽泽”,是羌族地区最为普遍的一项体育流动。如今,在北川羌族自治县的青片乡泛传承和大力推行。相传在1000多年前,羌族遭到外敌的侵犯,他们为抵御外敌,组织了一支敢死队,一切队员手持长矛,称为长矛军。那些手持长矛的武士们奋力迎敌,获得了成功,保卫了羌族村寨的平安。在庆功祝捷大会上,武士们都不愿表白本人的战功。为了确认谁是英雄,有人出了个主意,将木杆长矛的锋芒取下,以推杆的办法来中止较量,终于把力量最

 

 

灯戏(许家湾十二花灯戏)

 

省级非物质文明遗产

 

  《许家湾十二花灯戏》来源并传播于北川羌族自治县墩上乡岭岗村许家湾一带,最早属于单一的祭奠性舞蹈,起初玩灯艺人经过对戏曲移植和自创而发展成为《十二花灯戏》,因有十二盏五彩花灯,而岭岗村原名许家湾,故《十二花灯戏》称《许家湾十二花灯戏》。其表演人数由2、4、6、8、12、24等必须是偶数,次要动作是碎步,克制下身,给人以飘逸轻快、柔美洒脱的感觉,其音乐节拍激烈、旋律欢快,它把抒情的、叙事的和有着舞蹈的显明节拍交织、贯通起

 

 

灯舞(羌族麻龙马灯)

 

省级非物质文明遗产

 

  羌族官方舞麻龙马灯静止相传源于汉代,由舞麻龙马灯求风调雨顺,祈安全的宗教流动演化而来。羌人将麻龙做成青、绿、黑、白、黄五种,分别代表洒向人世的五段龙身,也代表西北东南中五个龙王。马灯艺人用资料扎成马身,不要马腿,马身中部留一空泛,以能从中穿过一人为限,马身外表绘成彩色,以示不祥如意。每年正月初五玩麻龙马灯的人都是壮汉子,晚上仰仗灯笼、火把,爬山、过河,走小路,转院子,一户不漏地“拜年”。乡村的一些大院子,为了迎接耍灯

 

 

羌笛演奏技能

 

省级非物质文明遗产

 

  羌笛是秦汉战乱年间,由南迁的羌族人民从西部地区携带而来的。据史载,西汉前,羌笛面上有四孔,公元一世纪由京房加一高音按孔,为五孔。东汉马融在《长笛赋》就曾有“近世双笛从羌起”的记叙,发展到近代羌笛已成六孔。由此推之,羌笛的存在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羌笛是一种由两根长约15—20厘米,筒孔大小统一的竹管并在一起,用丝线缠绕,管头插着竹簧的官方竖吹乐器。它最常见为独奏的模式,有十余首陈旧的曲牌,表达的内容宽泛,次要传递着

 

 

羌族沙朗

 

省级非物质文明遗产

 

  羌族沙朗散布于北川羌族自治县辖区内一切的镇、乡、村、社,一切机关企事业单位,各游览景点。北川自古以来是羌族聚居地,羌寨习俗仁慈憨厚激情奔放,羌族民俗文明底蕴深沉,极具外乡地域特征。羌人好歌舞,羌语中称“沙朗”,汉意是“载歌载舞”的意思。羌人两情相悦唱情歌,可怜郁闷唱苦歌,男婚女嫁唱喜歌,亲人亡故唱丧歌,年节团圆唱酒歌,劳作解乏唱山歌,习气于围成一圈边跳边唱。咱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沙朗的发展。早在商期间,古羌人齐全从事的

 

 

 

古羌茶艺

 

市级非物质文明遗产

 

#p#分页题目#e#

  古羌茶艺即古羌罐罐茶的制造技能及古羌茶的冲泡技能,是羌民族的一种传统技能。古羌文化,源远流长,神农氏、大禹皆为羌人,相传神农尝遍百草,发现茶叶;大禹之妻涂山氏发明的罐罐茶为古羌茶艺之源。最早有北川古羌茶文字记录的时代为唐代,距今有1300多年历史。古羌罐罐茶制造技能阅历了原始期间以晒青叶加不同的食材煮食阶段,唐时制构成圆饼或方砖饮用阶段,近代“西路边茶”边销到藏区阶段。古代的古羌茶是在开掘羌人传统茶叶制造技术的根底上

 

 

 

北川口弦音乐

 

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

 

  口弦是羌族妇女公用的复杂乐器,用北川羌族自治县青片乡一种青竹制成。口弦音色独特,深受羌族妇女青眼。弹奏时,右手将口弦置于两唇,左手扯动麻线,竹簧即收回声响。口弦弹奏非常讲究,经过一侧的麻线拉动产生的震动来传音。音律的扭转全靠演奏时扯动麻线的力度和舌头涉及簧片的地位以及口型的大小、口中气流强弱来决议,弹奏难度大。

 

 

 

腰梆

 

市级非物质文明遗产

 

  “玉米林里敲梆梆,吓猴子的。”这句在羌民中广为传播的话表明了腰梆的来由。传说在远古时分,羌民居住平地,以玉米为主食,但时常有猴子、野猪、狗熊偷食玉米。当时没有-,羌民们便砍下棕树,将中间掏空,挖一个宽约1厘米、长约30厘米的方形口子做成梆子,手拿一根30厘米长的硬木棍子,把梆子挎在腰上,一到天亮就到玉米林里去敲。一边敲打一边呼喊。“吓猴子”的腰梆仅仅在北川漩坪盛行,何时转化成一种表演艺术,始终没有可供考据的材料。羌族

 

 

 

大禹祭奠风俗

 

省级非物质文明遗产

 

  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向藏东高原过渡的平地峡谷地带的北川羌族自治县,是我国最次要的羌族聚居地,是全国独一的羌族自治县,它从属于四川省绵阳市,全县幅员面积2869平方公里,距省会成都市160公里,辖3镇17乡,总人口16.1万人,共有羌、藏、回、汉等18个民族,其中羌族9.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6.9%.。据文献记录,现存遗址印证,专家学者考据,官方风俗传承,北川是现代治水英雄、华夏文化的奠基者、羌族的先人大禹的诞生地。

 

 

 

羌族婚俗

 

省级非物质文明遗产

 

  结婚有“女花夜”、“正宴”及“谢客”三道仪式。“女花夜”,由女方备咂酒两坛招待前来庆贺、送礼的主人,男女各一坛,大家跳舞、唱歌庆贺。“正宴”即娶媳妇,男方备花轿前来迎亲,新娘衣着特制的红嫁衣,脚穿由家嫂做的红绣花鞋,由其亲兄弟送上花轿,新娘手蒙脸而大哭,有的哭得悲悲切切。父母将平日为新郎做的鞋、袜等塞进嫁妆,让女儿带到男家。拾掇停当,乐队吹起唢呐相送,送亲者背起箱子,抬起柜子,热凉清闹送新娘出嫁。到男家村寨,全寨人齐

 

 

 

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能(玉米酒传统酿造技能)

 

省级非物质文明遗产

 

  玉米酒又称改乏汤,砸酒是羌族一种庆丰收、婚嫁、红、白丧事、祭奠天神、山神,期求保佑人畜兴隆,五谷丰登、中央太平,森林茂盛、人与天然谐和分歧的重要节日都围坐篝火旁喝起自治的纯羌山玉米酒(砸酒),载歌载舞,以释解出一天的操劳迎接第二天的拂晓。玉米酒在羌族人的生存中是不可短少的一种饮品,羌人一天三饨吃饭都喝酒。无能是上山砍柴,下地干活都过量喝酒,一是:提神助兴;二是冬天健身活血,使血液循环,以祛寒暖身,男女皆益,是羌人的一

 

 

 

传统民居营建技能(羌家石雕房与吊脚楼)

 

省级非物质文明遗产

 

#p#分页题目#e#

  北川山势峻峭,羌人都聚居在大山区,以前都就地取材,以当地的片石浆砌而成石雕房。石雕房具备民居和军事进攻之性能,历来遭到官军的仇视,历次官军讨伐北川羌寨,都把碉房当作军事指标加以摧毁。因为种种缘由,羌人逐渐放弃了石碉房,抉择了吊脚楼。但他们仍然保持了对石头的偏爱,住房的保坎、隔墙往往都用石头砌成。如今北川羌人为了使用不大的地基修建尽量大一些的屋宇,往往靠山一方修成一楼一底,同时向山谷方向的坡地延长,连贯一间两楼一底的楼

 

 

 

羌族丧舞(北川)

 

市级非物质文明遗产

 

  羌族是一个极为注重丧葬的民族,丧葬仪式古风甚浓。丧舞,便是丧葬仪式中一种独特的舞蹈。羌族的丧葬仪式很浩大。当年满60岁以上的老人天然死亡后,就以为死者已经活满了花甲,是一种丧事。羌人死亡次要履行火葬。一般人死后三天即行火化。在未焚前,棺殓尸身,请巫师诵经,然后抬棺至火葬场,四周堆放干柴连棺木火焚。死者亲属则围坐哭号,并唱丧歌、跳丧舞、喝丧酒以志永诀。火熄后,收其骨灰盛于小匣内,埋入土中或藏在崖穴中。丧舞是羌族人民在送

 

 

 

道家丧葬风俗

 

市级非物质文明遗产

 

  送终:老人临终前夕,子孙日夜守候,直至咽气,称为送终。老人临终前夕一般要交待后事,向子女说一些示意祝福的吉利话。盛行于安县城乡,古今不衰。烧倒头纸:老人去世,在其床前点燃香烛,烧三斤六两纸钱。听说死者一到阳间就要花钱,故须立刻烧倒头纸。钱灰和开路的路引灰装入瓦罐,用一层白布和一层青布封口,置于棺木前,出殡时和棺木一同埋葬。目前,乡村照旧盛行。撤帐子和出煞:老人去世,立即把帐子撤下,意思是人死不能再受搜罗缉缚。再揭去屋

 

 

四川特产小吃干货糖豆 四川特产豆奶 四川营山特产易携带 四川特产菌菇有哪些特点 四川特产长在树上的蛋 四川奇葩特产 四川哪里的特产是鸡脚